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佛家哲學研究上
SEMINAR ON BUDDHISM(1) 
開課學期
98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蔡耀明 
課號
Phl7016 
課程識別碼
124 M0251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哲研討室一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課程網頁
http://ccms.ntu.edu.tw/~tsaiyt/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藉由佛教經典的嬝炕A探討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課題,從此形成經典嬝盂P哲學討論在經緯交織的面貌。
印度佛教隨著修行講究上的差異,發展出二大道路:一為解脫道,另一為菩提道。解脫道包括聲聞乘和獨覺乘,以生命體從世間的捆綁得到解脫為目標,屬於初步或基本的講究。菩提道的目標,則在於全方位成就無上菩提與廣泛地利益有情,屬於更進一步的講究。對佛教的實修與義理的探討,若從解脫道入手,也因此較為容易,並能據以循序漸進。
人文學科研究所階段很重要的一環,即培養出面對原典的眼光與能力,再佐以第二手的學術論著或參考材料,發展出思辨與論述的技巧。倘若對原典生疏,不僅談不上專門的研究,開展不出個人的研究風格,而且對於第二手資料亦難以取捨或斷定優劣。有鑒於此,本課程將近四分之一的重點,將放在有關佛教解脫道最重要且最根本的原典,亦即《阿含經》。這一方面的課程重點有三。第一,嬝的~譯的四部《阿含經》本身乃不可或缺且不可取代的基礎訓練,其下限目標在於至少讀過《雜阿含經》一遍。由於《雜阿含經》有五十卷之多,每週應自我要求嬝牧熄i度。第二,在課堂上的討論,以經文義理的闡發為主,進而認識《阿含經》在佛典與佛法的地位,並且逐步建立一己研究《阿含經》的必要工具與思辨能力。第三,藉由對《阿含經》的某個概念、觀點、或理路的探討,練習進行專題研究。
在解脫道形成若干認識之後,有必要將觸角繼續伸展到菩提道。本課程將近四分之一的重點,將放在有關佛教菩提道最重要且最根本的原典,亦即《般若經》,據以逐步建立一己研究大乘經典的必要工具與思辨能力。
修煉的道路雖有差別,流傳的典籍也有不同,但是基本概念則有其一貫的看法與條理。以經典的嬝狀鬼I景,本課程一大半的重點,站在臺面成為單元主題的,卻是佛教哲學的基本課題。這當中,列為課程提綱的單元項目的,包括佛家哲學初入門?佛家文獻書目?佛家哲學書目?佛家哲學的學術回顧與展望?佛學工具書與網路資源?佛教解脫道的典籍?佛教的核心性格之一:生命歷程的思惟與生命智慧的開發?生命歷程當中的個體自身之認定:自我之實情為「非我」?生命歷程當中的個體認定:個人或人物之實情為「非個人」?生命歷程當中的心身課題?「非我」或「非個人」走在何去何從的路上:貫穿生命歷程的時空極限:有窮盡與無窮盡、無始無終、了無邊際、如來如去、實際乃無際?生命歷程的實在性:實在與虛幻?生命歷程當中的數量變化:一多之論究、增減之論究:生命歷程之無盡相續與生命平等性。藉由這些單元項目的典籍依據、學術論著、課堂討論,將可對於佛教解脫道、佛教菩提道、佛教哲學的課題、與關聯的學術操作,展開哲學思辨的投石問路之旅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的目標,在於就所設定的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與基本課題,透過相關經典的研讀、講解、詮釋、論陳,以及透過當代學者相關論著的討論,從而對印度佛教解脫道與菩提道的哲學操作與特色,建立以經文做為依據的思辨與認識,並且奠定從事專門的佛教哲學研究的基礎。 
課程要求
授課教師編印課程大綱及講義,並準備相關資料於上課前發給學員,請學員務必預習。講授、提示要點、引發思考、提問、與專題討論交叉並進。討論時,要求言之有物,以佛教的經論傳統為根據,搭配當代的哲學研究的成果,藉以培養佛教哲學的眼光和洞見,並且養成學術所要求的清晰、條理、論辯、與知識內涵。
本課程定位為研究所層級的專題討論課,並非大學部一般的導論或通論課。學員不必有佛學背景,卻須快速補足佛學基本素養,且須預先研讀本課程大綱所列的主要的課程材料,包括原典和當代學術論著,在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,以及按時完成學期作業。每一單元主題所列的「延伸的參考材料」,多少皆具參考價值;若是碩士班研究生,並不硬性規定必讀;若是博士班研究生,則要求藉此量力或盡力拓展課程修讀的廣度、深度、和層級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如「課程進度」所列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無資料